English

科技文献检索,中国何日自立?

1998-09-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记者 王洪波 我有话说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世界上每天发表的科技论文就超过万篇,登记的专利也有上千件,知识数量的激增带来的问题是,科研人员要想查找一篇对自己有用的文献,正像是“大海”捞“针”,难如登天。为摆脱这种困境,人类文明史上出现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发明——二次文献。1830年,德国出版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摘杂志《化学总览》,随后的一百多年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创办了自己的检索工具,如美国的《工程索引(EI)》创刊于1884年,英国的《科学文摘(SA)》创刊于1898年,前苏联的《文摘杂志》创刊于1953年,日本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创刊于1958年……然而,中国迄今没有创建一份大型的综合性文摘刊物。中国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主要是依靠人家的检索工具,只有在迫不得已——比如要查找国内文献资料——的时候,才会想到国内检索刊物。

我国科技文献出版的艰巨任务,似乎应落在科技文献出版社肩上。国内有两家科技文献出版社,其中一家地处北京,另一家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然而,科技二次文献由于读者群小,发行量有限,生产成本大大高于销售收入,只能是出一本亏一本,多出多亏。在“唯利是图”的市场经济的法则下,出版社面临着无限的尴尬、无奈和困惑。

怎么办呢?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给出了两个回答。

第一,文献图书赔钱也要出。《华东六省~市原版科技期刊预订联合目录》自1989年印行以来,已坚持了10个年头,对华东地区的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本非常好用的检索工具。《中国化工文献数据库》(光盘版)自1992年开始出版,目前已增删修订5次,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打入了国际市场。

第二,采取“以书养书”的策略。经济上,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一度陷入困顿。90年代初,该社瞄准生活实用类科技图书领域,出版了家电维修、摄影、菜肴菜谱、毛线编织、花卉栽培等方面的图书,一上市,就大受欢迎。涌现了一批发行量创记录的“明星”:《微波炉使用问答及其菜谱320例》发行了9万7千册,《家庭生活万宝全书》发行了14万册,《百病自测秘诀》发行了46万5千册,《醋蛋治百病》发行了90万册。由此,出版社在经济上逐步翻身,也带动了医卫保健类、工程技术类、农业科技类图书的出版。这几年,出版社发货码洋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今年上半年,总发货码洋比去年同期增长57.8%。在市场趋淡的大环境下,这一业绩令人振奋。经济实力的增强,为社里出版经济效益欠缺但是社会效益突出的图书创造了一定条件。

然而,有限的一点成绩改变不了文献图书出版的孱弱形象,至今已有20年历史的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对此有清醒认识。社长朱家骅用“不成气候”来形容本社文献图书的出版情况。从事了几十年科技情报工作的他接受采访时,不时陷入“忧虑”而“无奈”的矛盾心态中。

目前,国内科技情报单位、有关出版社也出版了一些质量不错的检索工具,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几十支零星散乱的“游击队”远不能承担起应该由“集团军”完成的任务。屡见不鲜的现象是,大量的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有效的传播,被长期尘封于高阁而无人问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难以找到最新研究成果的资料。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身是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科学研究譬如登山,十个人登山,如果每个人都是从上一个人停下来的地方开始爬100米,那么加起来就能达到1000米的高度;如果每个人都从山脚下出发,不管单个人多么卖力,使用的登山工具多么先进,最后顶多也就爬100多米,怎样效率高,一望而知。朱家骅向记者讲了一个“故事”:80年代,我国某研究所作出了一项发明,内容是以镁代银作为热水瓶瓶胆的涂层,从而可以节约大量成本。在准备庆功之际,有关单位查阅了西方某检索工具,发现人家30年代就有这项发明,并申请了专利,但没有推广应用。——离开了有效的文献检索系统,科学研究要走多少弯路呀!

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EI》?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SCI》?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文摘杂志》?中国是否需要自己的《科学技术文献速报》?……答案不言而喻。我国已有的为数不少的检索工具的出版为最终形成完善的检索体系积累了经验,只要大家不划地为牢,汲汲于小集团的利益,而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一个美好的未来可能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遥远。

首先应该明确,“以书养书”体现了出版社的责任心,但对于他们并不公平:为什么要由他们来对公益性事业进行“财政补贴”呢?科技检索工具的出版工作作为公益性事业的地位不容置疑,纵观全世界,不管富国还是穷国,科技情报工作都主要依靠国家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财政支持。我们国家国力虽然不够雄厚,但是,科技检索体系的建立之于科技事业,就像三峡工程之于我国水利事业,实在是地位突出,功莫大焉,是不能以任何借口、困难来搪塞的。

中国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不知何时能够捧起用母语的《EI》、《CA》……这里注定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大家并不过分的期望是,问题能尽早提上议事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